《唐宋帝陵石刻中的蕃人像》——金石大講堂專家系列講座第十二期預告
來源: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發(fā)布日期:2017-12-07 瀏覽數:
在一千多年前的古絲綢之路上,伴著悅耳的駝鈴聲,一批肩負著政治使命的異域特殊來客,不遠萬里,跋山涉水來到充滿魅力的大唐都城長安。他們是和大唐有著友好交往的各國的使節(jié)和各少數民族的國王或王子。
“九天閶闔開宮殿,萬國衣冠拜冕旒”,透過王維的詩句,我們不難想象這些異域來客緩步邁向大明宮的神圣場景。
今天,當我們漫步在乾陵神道上,會不自覺地被一排排整齊的無頭石人像所吸引,這就是乾陵六十一賓王像。這些造像的原形來自于唐太宗、唐高宗時期和唐朝有過友好往來的各國國王、王子或使節(jié)。每一尊石像的身后,都鐫刻著他所在的國家、地區(qū)以及姓名。
近年來人們對包括乾陵在內的唐宋帝陵有了更多了解,這類雕像也被證明并非是乾陵獨有,今人統(tǒng)稱他們?yōu)檗讼瘛?br />
這些栩栩如生的蕃人石像究竟是因何而建?為何會頭部殘缺?其背后所代表的深層歷史意義又是什么?這些謎題都亟待我們解決。
本期金石大講堂我們請來了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的耿朔老師,為大家詳細解開上述謎團。

第十二期講座預告詳細信息如下:
講座專家:耿朔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
講座題目:《唐宋帝陵石刻中的蕃人像》
講座時間:2017年12月20日周三免票日下午14:00—16:00
講座地點: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金石大講堂
專家簡介:

耿朔:安徽郎溪人,2014年畢業(yè)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,獲歷史學博士學位,曾為美國奧爾布賴特考古研究所(耶路撒冷)2011至2012年度訪問學者,2014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學理論博士后流動站工作,2017年7月起任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。目前主要從事漢唐考古和中國早期美術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。已在《文物》、《故宮博物院院刊》、《邊疆考古研究》、《南方文物》、《北方民族考古》等刊物上發(fā)表論文多篇,并出版隨筆集《總有一段時光,虛度在江南》。
講座提綱:
唐代帝陵和北宋帝陵的陵前石刻中,都有表現異族身份的蕃人像,如唐太宗昭陵北司馬門內所立“十四蕃君長”像、唐高宗與武則天乾陵的“六十一賓王”像和多座北宋帝陵的“客使”像,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石刻藝術品。

本講座將系統(tǒng)介紹唐宋兩代帝陵石刻蕃人像的基本情況,探討石像的造型特點,并分析立像背后的歷史動因。